第69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人相视一笑随便挑了个方向快步而去。

    这是愉快的一天,安吉拉不由非常想和凯特继续过二人世界,然后……她的愿望实现了,第二天外公的庄园外面堵满了狗仔,这些家伙迫不及待的想要拍到她的照片,可惜他们却不知道她目前此刻并不在庄园之中。所以安吉拉趁机推迟了回去的时间,最后在返回纽约之前天天晚上都住在凯特的公寓里,好好的体验了把双宿双飞的感觉。

    狗仔们之所以会于庄园附近集结,在纽约抓不到安吉拉的身影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钢琴家》在圣诞之后新年之前开始了点映!(注:情节需要,勿究)

    “这的确是一部冷酷的电影。

    不同于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安吉拉完全将自己放在了旁观者的位置上,像个不相干的人用平静的语气为观众讲述她所见到的一切。

    同样是纳粹军官向爬在地上的犹太人开枪,在《辛德勒的名单》中这一过程颇为戏剧化,纳粹军官连开几次枪都因为撞针问题而无法 Sh_e 出子弹,从而不得不放走了那个犹太人;而在《钢琴家》中,德国军官干净利落的换好子弹打死了对方,根本不让观众心存侥幸。

    还好,不管怎么说,那一丝希望始终贯穿着整部电影,在冷酷当中多少能让人感到温暖和安 We_i ,这是部杰作,质疑的人确实可以闭嘴了。”

    ——《今日美国》贾森·贝利斯。

    “套用安吉拉之前作品的一句话:真实?什么才是真实?!在《辛德勒的名单》当中,犹太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最后关入集中营、毒气室是真实的;同样,在《钢琴家》当中那些戴着袖套为纳粹服务的犹太人,那些关于居住区后依然花天酒地的犹太人同样是真实的,没有某些人的‘鼎力协助’屠杀行为那么容易就建立得起来吗?

    如此毫不留情的刺痛人心却无法忽视和反驳,安吉拉选择的视角表现让人感叹不已。”

    ——《好莱坞报道》哈比·沃里克。

    “也许有人会惊讶,真的有德国军官救过斯皮尔曼吗?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斯皮尔曼并不是这位叫威廉·德霍森菲尔德的德国军官唯一救助过的人,而且德霍森菲尔德对斯皮尔曼的帮助远远不止影片中表现出来的这些。

    但安吉拉显然没有打算煽情,对这次救助只是述而不评,就像《纽约时报》的拉斐尔在数天前所描述的那样,她只是个旁观者她只是将这些展现给你看。”

    ——《泰晤士报》拉姆齐·克罗斯。

    《钢琴家》在潘特吉斯剧院点映的第一天就有大批观众前去捧场,毕竟这部电影已经被沸沸扬扬的炒了快一年,加上前不久参加了试映的《纽约时报》影评人拉斐尔的称赞,让很多人的好奇心已经达到了顶点,所以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也是正常的。

    评论家们当然不用担心这些问题,皮克斯电影部的麦金利已经早早的将准备好的电影票送到了他们手上。评论家的好奇心也不亚于普通人,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所以点映当天来观影的评论家也是前所未有的多。

    至于结果,上面那些评论足可以说明一切了,评论家们不得不承认好莱坞的那位天才小姐再次换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给了所有质疑的人一记重重的耳光。

    自己错了就要承认,就连专挑刺的小报也只能从拍摄手法等等方面下手,而不敢说什么安吉拉将这个题材拍得糟糕透顶之类的,更何况当初这些尽极挖苦的评论家。

    不过,他们并没有过多的在专栏里为当初的看走眼进行自我辨解,而是用“以最好的词语对这部电影大加赞扬”的方式来表明态度。这不奇怪,想想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避了“安吉拉是如何思考的”、“安吉拉是如何精确把握住其中的脉络的”这种问题就知道了。

    常识告诉人们,一个再天才的女 Xi_ng 导演想要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