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重阳节有“佩茱萸、簪菊花”之说,节庆日子,当然要应景了。

    这两天,我们俩也真跟菊花结了缘了,事事都跟它有关似的。到了山顶,还要喝菊花酒呢。

    审视了一番苓儿浓黑发髻上颜色鲜亮,灿丽大方的菊花,我满意一笑,擦擦手上的水,再拿起昨晚就备好的一袭百褶裙,为苓儿穿好。

    “每日都给我穿脱衣裳,好像我还是个孩子似的……做这些琐碎事,你倒不嫌烦。”苓儿配合着抬起手臂,笑道。

    “这是生活的乐趣嘛。”我给他整好衣带,愉快地呼一口气,“每天我就盼着做这些事,对我来说,真是最愉快不过了。”

    从桌上拿起和苓儿的淡色裙衫相称的白纱,小心将两头绑着的木齿儿□他头发里,一番工作,才总算是做好了——虽然看不见苓儿的脸有些可惜,可是明朝礼教对女子要求甚严,即便重阳可随家人出门,也要蒙纱戴笠的,我们没必要特立独行。再说,苓儿的脸我什么时候都能看,不叫别人看见,也是很不错的。

    苓儿的脸被遮住了,那双波光宛转神采奕然的眼睛,我最爱的细长凤目,却大方地展露在外,让我每每看到,都心动迷醉不已。

    我的独占 y_u 也越来越强了……都是苓儿你惯的!

    我们收拾停当出门的时候,济南府的主干道上,已是平时少见的拥挤热闹了。人 ch_ao 大多往千佛山方向涌去,我们也驾上自己的马车,随着人流,悠闲地向目标方向前进。

    到了山脚下,马车上不去,但可花些小钱叫官营的看马场的人给看着,感觉和现代的停车场很相似。大概是往年这样的情况多了,就有了这么个办法。看马场上,还有许多可临时租赁的轿子和轿夫,给那些有些闲钱却没自家轿子的人准备。我和苓儿不想太显眼,更不愿矫情地坐轿,索 xi_ng 避开人群,沿盘道西路的一个林间小道登山而上,看到景致便停下观赏一二,若无兴致,便快速前行,我还可多练习一下轻功步法。

    前行至看到半山一个小亭时,我停下脚步,想了想,对苓儿说:“苓儿,前面大概就是唐槐亭了。”

    我山东的朋友不少,以前曾听他们说过,沿盘道西路上山,途中会遇到一唐槐亭,相传唐初名将秦琼曾拴马于亭旁古槐。半山腰还有一个“齐烟九点坊”的景点,名字由来于唐人李贺“遥看齐州九点烟”的名句,不过这个景点是一个清朝人建的,我们是看不到了。

    我拉着苓儿的手,正要从林子里走出去,忽然听到一阵优美的箫声。

    我以前不通音律,自从认识了苓儿,他偶尔来了兴致,也会抚琴弄箫,权作消遣,我听了几次,又经他讲解,这才能听出几种乐器的声音特点。

    初时的旋律,只是一阵清幽动人的箫声,片刻后几声铮铮的琴音加入其中,音质平和优雅,与箫声相和,合奏出的旋律更显得悠扬和谐,令人心醉怡然。

    我听得迷醉又惊奇,握紧了苓儿的手,怀着一种白捡到音乐大师演奏的激动,向苓儿看去,却见他眉头蹙起,似有烦恼。

    怎么了?我以眼神询问。

    苓儿凑到我耳边,极小声地说:“那个弹琴的,是个熟人。”

    熟人?

    苓儿的熟人,不是以前行走江湖时结交、或结下梁子的,就是日月神教里的高层了。弹琴的那位音乐大师,属于哪一类呢?

    我一边屏息倾听那渐渐高亢的琴声,和低而不断、连绵不绝的箫声,一边脑子不甚清醒地思索。在锵锵有力的琴声与温雅宛转的箫声的悦耳合奏中,我仅有的一点思考空间也被这绝美的音乐占领,不由得全神贯注地聆听起来。

    第二十七章 共度重阳

    铮的一声响后,琴箫之声先后止住。

    一浑厚的男声朗朗道:“林中的朋友,何不出来见见?”

    我看向苓儿,他点点头。

    我知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