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这话与白轻衣所言有相通之理,无论武道还是修真之道,追求的极境都是为了突破人体的限制,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她抬眸望向高空的半圆弦月,月光澄明如镜。

    “明天,贡院就可放榜了。”

    西湖变乱隐藏的真相既已完全呈现,按可秀的心意,应该是时候以另外的热点来转移临安朝野对西湖事件的关注了。

    *********

    建炎二年正月二十日,谋略科省试资次贡院放榜。

    千名解生齐集贡院墙外。

    撑住了国师大人的威压监考手段折磨,最终坚持到底的考生共计九百八十名,省试取五百整。按新武举的取士规则,应是二中取一,原为四百四十——国师道“四四不吉”,众考官均想起数日前的西湖之乱,言表赞同,遂卷取五百整。

    姚仲友私下曾见过卫大国师对“天佑”之说的撇笑之色,心忖国师八成是找个借口扩大谋略科的取士人数。

    他这番忖度倒是料中了卫希颜的心思。

    有宋一代,文官的待遇升迁十分优待,而武将的升迁比文官慢得多,因此武将中文武全才的极少——能文能武的自然更愿走文官仕途,更曾有武状元不肯入军的例子。

    至于像种瑜这类文武兼修的武将世家子弟毕竟是少数——大宋朝又有几个能历百年仍不倒的武将世家?

    因此,吹向文官仕途的偏风向自然导致了宋军高级将领中兼修文武的极少,再向下到中下级军官阶层,能文弄墨的就更是少数了。

    卫希颜自然不认为不识大字的莽夫成不了名将,事实上不通文墨的古今名将还真不少见;但军队的整体素质是靠优秀的军官队伍塑造,而不是依赖于个别特异的将领。

    这些通过武举上来的进士,他日未必人人可成名将,但他们通文墨熟兵书,再经军校的军事文化培塑,撒到军中就是播种机——优秀的中下级军官队伍必能促进军队素质的提升,上面的将领即使是头熊,下面的兵也是一群狼。

    谁说“将熊熊一个,必是兵熊熊一窝?”卫希颜就是要打破这个常论。是以,武进士自然要像韩信点兵般,多多益善了。

    ***

    贡院放榜的当日下午,就是殿试。

    安排这么紧凑,自然是为了进士榜尽快出笼,将朝官的眼球转移到武举上来,别再掐着脑门子想西湖事件如何如何发挥——

    譬如像周望这类“热血”京官,前些时被枢密院打压下去的“北攻论”这会儿又乘“西湖之风”扶摇而上。

    这种势头,卫希颜自是要打压下去。

    ***

    殿试在文德殿进行。

    御座上的赵构心情颇为愉悦。或许因他自身相貌趋于英朗,因此对英姿勃发的绝伦科三魁更有好感。谋略科的欧阳澈、龚楫既有书生的儒俊风范,又不失轩昂气宇,观之也让人悦目。

    赵构并不似他父亲赵佶般用人偏喜貌佳者,但当他看清谋略科的头名倪朴面容时,仍是禁不住暗地皱眉。这倪文卿面貌生得普通也便罢了,偏偏皮肤又黝黑粗砺,不像堂堂的武状头,倒似遍历风尘的行脚客。

    赵构面上笑容却依然亲切如故,让人无法揣得他心中所想。

    殿试问得几句后,赵构对欧阳澈的印象更佳。

    抚州布衣欧阳澈之名,赵构早有听闻。靖康年间与陈东、邓肃等领太学生两度叩书帝阙,上书请诛蔡京六贼,次年又请罢白时中、李邦彦二庸相,名动公卿。赵构先入为主,心底自然就带了几分欣赏。

    殿试时欧阳澈回语慷慨流畅,颇合上意。反观倪朴,回答上问却极简洁,能一字表述的绝不用两字,赵构听得枯燥无趣,心中对他印象更差,不由瞥了眼拢袖立于殿首的国师。

    卫希颜一双眼眸清淡无绪,风姿洒立,一派高远。赵构不由将心头那份异议沉下去,似沉默片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