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海围绕。

    这是中国古来已有“大陆中心说”的雏形,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帝王为了显示以中华为中央而编造的观念罢了。其实不然,早在公元1620年,英国人培根就已经发现,在地球仪上,南美洲东岸同非洲西岸可以很完美地衔接在一起。到了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根据大洋岸弯曲形状的某些相似 xi_ng ,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经过数十年后,大量的研究表明,大陆的确是漂移的。

    人们根据地质、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重塑了古代时期大陆与大洋的分布——

    大约在2.4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是汇聚在一起的,这个大陆由北极附近延至南极。地质学上叫泛大陆。在泛大陆周围则是统一的泛大洋。此后,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泛大陆开始解体,北部的劳亚古陆和南部的冈瓦纳古陆开始分裂。大陆中间出现了特提斯洋(1.8亿年前)。此后,大陆继续分裂,印度洋陆块脱离澳大利亚-南极陆块,南美陆块与非洲陆块分裂;此时的印度洋、大西洋扩张开始。到了6千万年前,已经出现现代大陆和大洋的格局雏形。以后,澳大利亚裂离南极北上,阿拉伯板块与非洲板块分离,红海、亚丁湾张开,形成现代大洋和大陆的分布格局。(以上资料摘自中国科普博览,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非常多(详情参阅科普博览的大陆漂移说),而且《山海经》也可以为它提供大量坚实的证据,好看的小说:。《山海经》中的两幅图与“大陆漂移学说”不谋而合。

    就是说《山海经》并没有欺骗我们,它详实的描述了那个时候的地理面貌,“大陆中心说”根本上就是真的。

    随便举一个例子,《山经》中列举了大量流入海洋的河流,有的流入东海,有的流入北海,有的流入南海,可是竟然有的河流竟然流入西海,我们翻开今天的世界地图,有几条是向西流的呢?中国只有一条倒淌河向西流入青海湖。而《山海经》中丝毫不认为向西流入海洋有什么异常:

    《山海经·南山经卷一》:“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丽{鹿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山海经·西山经卷二》:“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騩山,是錞于西海,氵妻水出焉,西流注于海。”

    诸如此类,在《山海经》中河流向西注入大海很平常,唯一的解释就是《山海经》记载了地理的本来面貌,那时候的河流的的确确有很多向西流入大海的。

    在这里稍微简单的介绍一下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仍然摘自科普博览):

    从地图上看出,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弯曲形状非常相似,但细究起来,并不十分吻合。这是因为海岸线并不是真正的大陆边缘,它在地质历史中随着海平面升降和侵蚀堆积作用发生过很大的变迁。1965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德借助计算机,将大西洋两缘完美地拚合起来,如此完美的大陆拚合,只能说明它们曾经连在一起。此外,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质构造、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例如,北美洲纽芬兰一带的褶皱山系与西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褶皱山系遥相呼应;美国阿巴拉契亚山的海西褶皱带,其东端没入大西洋,延至英国西南部和中欧一带又重出现;非洲西部的古老岩层可与巴西的古老岩层相衔接。

    这就好比两块撕碎了的报纸,按其参差的毛边可以拼接起来,而且其上的印刷文字也可以相互连接。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样的两片破报纸是由一大张撕开来的。

    古生物化石,也同样证实大陆曾是连在一起的。比如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大陆晚古生代地层中的羊齿植物化石,在南极洲也有分布。此外,被大洋隔开的南极洲、南非和印度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具有惊人的相似 xi_ng 。这些动物也见于劳亚大陆。如果这些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