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传以真、术修行之道。如此,内外既分,主修行的修行,主传道的传道,修行和宗教分开,道门的道和教才能一齐长远昌盛。”

    “作为外门传教的道观,应该建于城镇之内,作为平日讲经布道之所,定期召集信徒,进行经会交流。”

    在这方面,基督教做得最好。其次,是伊斯兰教。

    她对陈如瑛举例道:“泰西有信耶稣为上帝的宗教名基督教,教堂都建在城内,交通方便,信教的教众会拉亲戚、朋友去听教堂听经班喝下午茶,在神圣的殿堂内听唱经,在茶会宽松的氛围内交流教义,长期处于那种氛围,不信教也信教了。

    “而佛教和道教都是出世的宗教,僧道要远离尘世修行,才能不染红尘世俗,所以寺庙和道观在城内的少,在山林的多,信众要参拜还得跋山涉水,翻山越岭,更别提参加讲经的法会和道场,只有城内和近郊的寺观才方便,如何方便布道呢?即使举办法会、道场,聚集的百姓也太多,且场散则人散,经讲没有交流如何深入人心?”

    卫希颜认为,基督教成为世界最大的宗教不是偶然,这种拉人入教的方式就值得学习。

    “作为宗教信仰的存在,就不要谈出世。传教就是入世,入教不是渡人出家,而是教化人心,在世修行,行德积善,达到佛、道二教普度众生的目的。”道教的道义原本是修行自度,但作为宗教信仰要广传世间,必得度人而普度,才得赢得信众。

    “道曰:度人者自度。外门弟子传经布道,度化世人,此即外门弟子修行的方式,以度人成就功德,肉身消亡入神道。这与内门弟子修肉身成圣,是走不同的道,但同样是求长生。此谓,道不同,而殊途同归。”卫希颜淡漠的唇边带着浅浅笑意。

    陈如瑛听明白了,即使道、教分离,也要给传教的外门一个光辉远大的“长生仙途”,否则,外门传教的信仰和信众的信仰都会减弱。至于传经度世人能不能积累功德,积累大功德后能不能入神道,这就跟修真道和武道一样,即使踏上了修行路,但最终能成就大宗师破碎虚空的又能有几人?——也许几百年、一千年才出一个。就如眼前的老师,也始终差了那么一步啊!而这一步,就是天堑!但对大道坚者,即使大道缥缈,也一路向前,百折无悔。

    这就是对道的执念,或者说,对道的信仰。

    无论是道还是宗教,人的执念就是信仰。

    大宋强国强军,华夏永为中国,这是陈如瑛的道。“道可以作为信仰,但不可以作为宗教存在。”她喃喃说出一句。

    “不错。”卫希颜很赞赏地看了她一眼。

    ☆、信仰之谋(三)

    卫希颜话中还有未尽之意。

    道教变革当然不是一句“道、教分离”那么简单。

    就拿道教的神仙体系来讲,就是有缺陷的。

    与佛教相比,佛教的佛祖、菩萨、罗汉三大体系阶层分明,体系相对完整,而且逻辑严密,少有漏洞。而道教的神仙体系最大的问题是逻辑不严密,甚至有些是自相矛盾的。

    在枫阁论佛道时,苏澹对道教的神仙体系给了一个很不客气的评价:凌乱。时任司农寺卿的陈旉以俗家修道士的身份也表示认同。已经接任胡安国礼部参政之位的谯定正在接触枫阁,也受邀参与此会,倒是给了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凌乱,非道教一教之过。”

    一是民间的神话传说对道教的神仙体系造成了冲击。道教的神仙源自于本土的神话故事,经道教发展完善而成谱系,但与民间神话传说并不完全一致,有些还是矛盾的。比如,民间传说都认为王母和玉帝是夫妻,但是在道教神仙谱系中,王母是与东王公并列的五方帝之下的高位女仙,和玉帝并无夫妻关系。又比如,民间普遍认为老子是道教的教主,而玉帝是最高的神仙,实际上道教的最高神是三清,其中老子仅是三清之一的道德天尊在人间的化身,而玉帝的神位在三清之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