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险些连西藏也没保住。卫希颜接了西藏喇嘛的任务后,就觉得“民族自治”是面双刃剑,虽然初期有利于化政为简,迅速稳定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并不利于边疆民族对内地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边疆与内地,人为地划了一条鸿沟。

    当然,对眼前的大宋帝国来说,唐朝安西、安北、安东、安南都护府的失败就是最现成的例子。

    卫希颜道:“不言战,以礼仪说教蛮夷?那是空话。辽国汉化够多了吧?西夏汉化够多了吧?——说汉话,用汉字,学儒学,用中国礼乐制度,任用汉官……结果如何呢,可曾成了大宋的睦邻友邦?”

    她冷然道:“蛮夷学汉制,是为了变强,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其虎狼本 xi_ng 没变。辽国,西夏,金国,交趾,吐蕃,大理,高丽,乃至倭国在内,都是遵循‘物竞天择’的丛林虎狼。当他们弱小时,会表现出对强者的恭顺服从。一旦强大了,就反口撕咬你,并认为理所当然。不要奢望这些奉行丛林法则的虎狼会被德治礼教感化得失去了动物本 xi_ng ——-如果它们表现出是睦邻是友邦,那一定是比中国弱。”

    武官们听得眼神大亮:没错,就是这个理儿!

    讲儒讲教化有屁的用?大理学儒够深了吧,但国势一度强盛时,还不是想着侵占广西边境?高丽以儒治国了吧,为争地盘还不是多次入侵辽国曷懒甸?若非与大宋在陆上不接壤,铁定与西夏一样,成为大宋边境之患了。

    对待这些虎狼之心的夷狄之国,就得一个字:打!

    虎狼要关到了笼子里,才能谈教化。

    不征服其地而怀柔说教,等于对牛弹琴,有用么?

    “为什么夷狄学儒,却不类儒?因没有仁之心。”卫希颜道,“披着儒家的皮,内里却还是奉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一旦境况恶劣,必将更疯狂地遵循丛林法则,向外掠夺侵吞。”

    蒙古大军南下攻宋的直接原因就是人口繁衍,而草原气候变得干燥,没有足够多的丰美水草供养所有部落。

    吐蕃的生存境况更恶劣,如果不是大唐强盛,吐蕃会和大唐和平共处?在唐朝衰落时,吐蕃大军就攻进了长安,若非吐蕃内乱撤军,险些灭了大唐。如果吐蕃还是一个统一王朝,大宋川西之地肯定不会平安。

    “一切礼仪教化,在面临生存威胁的蛮夷面前,还不如一个烧饼。”卫希颜以此结论道。

    兵部参政向子韶点头赞同,“枢密言之有理,夷狄服威不服德。”这一位曾经当过广西路的经略副使、经略使,打过交趾,驻过安南,比起从未驻过边地的文官,他对有更深切的体会,因此颇为认同卫希颜说的“打了巴掌再给枣,占了之后再教化”的说法。

    反战派的朝官暗哼了一声,自从兵部参政程瑀致仕而由向子韶上任后,兵部就成了与枢密院一个鼻孔出气了。

    左谏议大夫周葵质问道:“以枢密之论,朝廷征战夷狄,是为解救夷狄之奴、教化夷狄知礼之大义,同时为朝廷消弭边患,姑且依此论,然天下夷狄不下百千,征战何时可休?孔子讲仁以爱人,其意非为墨家兼爱,本国之民尚未治好,何来管夷狄之民?如今国内尚有饥困之民无数,国家财力不务于内,反务于外,还能觍称施政爱民?”连皇帝宰相一并骂了。

    孔子说,仁,爱人也。

    这个仁爱是有亲疏差别的,亲亲再“泛爱众”,即先爱亲人,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是墨家不分等级亲疏的爱所有人。国家对待自己的百姓如同别国的百姓一样,那是不仁;没有使自己的百姓“仓癝足,知礼节”,就去“泛爱众”,那也是不仁。

    周葵这话的意思是,就算大宋对吐蕃等夷狄之国的征战是义战,对本国百姓来说,那也是不仁。

    中的。

    反战派朝官纷纷点头,这话击中了核心啊。

    什么物竞天择,华夷之辨,攻伐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