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小童反而有些不放心,问他。

    “我就说你聪明要收你当徒弟。”纪师傅如实说出心中所想。

    小童听了,轻轻摇头:“这样不行的,他们万一跟你要钱怎么办?你不要给他们钱,父亲留给我的东西,房子地,他们都拿去了,我不欠他们什么,不想再给他们钱了。”

    用远超成人的聪慧,小童说:“你就说我弄坏了你做的东西,需要赔偿一大笔钱,这桥,是官府让造的吧,你就用官府压他们,让他们赔钱,他们肯定要跟我撇清关系,到时候,你再说把我带去问罪就可以直接带走我了。——其实,不打招呼也没什么的,他们早就想我死在外面了。”

    这一番话说得平淡而自然,没有什么感情波动,却让纪师傅听得愈发怜惜,对那个“他们”也生出些不喜来,自然不想白白给钱,便照着小童的话做,果然,一听要问罪,他们立马撇清,让纪师傅带走小童随便处置,压根儿没有提给钱的事情。

    不用纪师傅催促,就把所有都交割清楚,让纪师傅轻松就得了一个小徒弟。

    第387章

    收徒弟这件事,对纪师傅来说是没什么新鲜感的。

    造桥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如果按照现代的分工,一个总设计师,一个总工程师,还要有什么监理,下面一层的小工程管理者,再进一步细分到底层,真正开始工作的那些也不可能都是没什么文化底蕴的农民工。

    纪师傅祖辈传承下来的,相当于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职位,下面的那些也是需要人做的,而这些人还要是信得过的人手,能够完美地理解他们所需要的摆放位置,不会出现差之千里的情况。

    所以,收徒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些人必然需要知道部分的知识,哪怕不是全部核心的技艺传承,也需要有一些外围的传出去,他们才能更好地工作。

    不是随便招徕人手就可以的,需要懂得一定的技术,这就是有门槛了,而与其用别人的人,还不如用自己的人,徒弟就是一种很稳固的拉拢手段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在古代基本是能够落实到位的。

    纪师傅的爷爷收了很多徒弟,纪师傅的父亲也收了很多徒弟,到了纪师傅,以前的那些大辈分的“徒弟”他都支使不动,也只能收一些徒弟来帮手。

    在收徒弟这方面,纪师傅已经很有自己的心得了。

    谁想学,就把儿子带过来看看,问几个问题考较一下,不算笨,能听懂话,做到位,就可以收下了。拜师的钱粮什么的,意思着给,给多给少,纪师傅都不计较,不一样的是,给的多的他就多照顾一下,给的少的就可以放养了。

    这些徒弟的来源也很复杂,有的是父亲爷爷就在纪家当徒弟的,如今把儿子孙子送过来,半是报恩,半是想要学到核心技艺。

    有的是常年跟着做工的那些,年龄可能大了点儿,但是真的想要学这门手艺,便也会过来拜师,有个名分才好正大光明来学。

    这年头,偷师是很让人不齿的,而有些东西,也不是随便看看就能偷师的。为什么要在这里选址,为什么要在这里定位,为什么要用这根木头而不用那根,为什么要选择这块儿石材……

    种种细碎的问题,每一项都能延伸开来讲一堂课,只凭看,怕是看不懂。

    再有,古代没有什么大型的机械,真正需要造桥的时候,通常都会依靠人力,这也就意味着某种选择局限造成的技术壁垒,怎样造一座石拱桥,该是怎样的弧度才能够支撑那样的力,该是怎样的黏合才能够不至于垮塌……各种精细的计算,没有公式的情况下,对很多人都恍若天书,只能以“经验”“技术”来理解。

    在这方面,就格外讲究传承,需要师父讲了才能知道。

    而师父一辈子也未必能够造几座桥,人力的限制,物力的限制,有的时候一座桥一造三年都算是时间短的,若有更大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