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0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次的就在最外围,如此一圈圈往外排开,很有点儿贫富差距,光是看墓碑,也能感觉到差异来。

    最外围的,有的连土包都没有,墓碑都是木头片,看起来就寒酸,里面的那些,只怕脚踩瑞兽的石碑尚且不够尊贵,还要加上各种各样的吉祥纹路,最好两侧还要松柏成荫。

    怎么看都“富丽堂皇”极了。

    纵然有些墓地的子孙后代已经不中用了,但光是看这样的墓地,似乎就能看到对方以前的富贵家底,让人对其高看一眼。

    第738章

    在最初穿越的时候,对于死后事的问题,纪墨就考虑过,还专门让人把自己火化,免去了虫蛀鼠咬之苦,哪怕那个时候灵魂已经穿越到下一个世界,根本感受不到身体的痛苦了,但想到那种可能,那种被黄土覆面,深深掩埋的可能,就会觉得还是火化更好。

    一去了无牵挂,也不必留着孤坟,等着后人祭拜。

    若是子孙不肖,后代不宁,反而连累先人不能在地下安枕,又何苦来哉?倒不如一把火全都烧了,再把骨灰撒在水草丰茂之处,肥了地,也算于绿化、于可持续发展有利的了。

    再后来,发现特意叮嘱这个事儿,指不定让人以为自己有什么大病,古代非要有深仇大恨,才可能挫骨扬灰,自己这要求,分明就是在为难人,说不定还要让别人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又何必如此呢?

    再想想,人死了就是死了,无论尸体怎样安放,都是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了,何必再斤斤计较。

    收敛尸骨者,烧了也好,埋了也好,哪怕是丢弃于路,曝尸荒野也好,都是一样的,与自己无碍,不必多加挂念。

    自此死前也就没有特意嘱咐死后的事情,随便别人是风光大葬,还是薄棺草席,他都可以。

    那个时候的想法可能有点儿“死后非我事,不必多口舌”的无所谓心态。

    等到再后来一些,心态又变了,若是能够留一座墓碑供人凭吊,就仿佛是到某处风景名胜之地,留下“到此一游”的题语一样,且不说文明与否,至少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代表自己曾经来过。

    似乎也是一种意义。

    再等到跟着葛山学习了墓葬知识之后,才觉得墓葬一道,博大精深,不能简单地以“封建糟粕”“迷信荼毒”的观点看待。

    先不说别的,就说考古发现上,若是没有古代留下来的墓葬,恐怕现代的很多文明都找不到个源头,仅仅从文化传承和文明补充证伪的方面来说,这部分的墓葬还是有意义的,便于后代研究历史,研究那些历史上曾经辉煌的朝代的文明成果。

    很多已经失传的文明成果,若不是从墓葬之中有所发现,又哪里知道,原来古代文明,竟然已经发展到让现代都惊叹的程度了呢?

    一旦跟文明连上了,墓葬这种已经被逐步抛弃的习俗,就有了另外的值得学习的意义。

    回到现在,说起墓葬来,也绝对不是单纯的鬼神敬畏。

    人是有感情的,是有文化传承的,感情体现在对长辈,对父母,对子女,对亲朋的相处之上,生时种种,自有生人来说,死后种种,如何述说呢?总不能在坟墓里埋个保持通话状态的无限电手机,想起什么说什么,好像那个人还活着一样吧。

    是思念,是记忆,也是一种寄托,是历史变迁的影子,是文化传承的烙印,是每一代人对世界的认知,同样,也是某种技艺的集大成者。

    能够从墓葬之中发掘的东西,无论是千年不坏的酒水,还是依旧保持活性的种子,又或者是精美到令人不敢置信的器物,再或者那些机关,那些壁画,那些墓室布置之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布局和美感……事死如事生,通过墓葬,似乎能够看到历史中那些人是怎样生产生活的。

    一个人,于时代,于历史,是渺小的,若蝼蚁一般,无法撑起什么庞大的建筑,但这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见证者,见证了一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