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现在这天气,多放几日也坏不了。”温润已经很久没迟到牛肉了,永宁县小啊,没那么多牛总出事,折损的:“下次去叫我一声,我也去一趟。”

    南方用来吃肉的牛很少,倒是北方,挨着草原,一些肉牛贩卖进关里,不缺牛肉这个好食材。

    “好的,老爷。”陈强家的记下来了。

    果然下一次,陈强家的去采购,温润就跟着一起去了县城,他这次只拖了两车竹炭,送去了书院。

    书院今日是休沐,第一天,要连着休沐三日呢。

    结果温润拉了竹炭来,却发现,吴山长那里,有客人。

    他没敢打扰,而是将东西送去了后勤那里,自己去了赵先生那里,讨了一杯茶喝。

    赵先生正好在参悟佛法,温润呢,虽然不信佛,但是他对宗教也有所研究,也看过一些佛经。

    古代的一些文献里,也包括宗教著作在内。

    故而跟赵先生,还真能讨论一番。

    跟赵先生品茗谈佛论法,十分有趣。

    甚至赵先生的书房里,还挂着一幅山水画,乃是《清凉山上清凉寺》的工笔实景图。

    绘画的是清凉山上的清凉寺远眺图,不过绘画的十分精致。

    有山有水古寺,还有一池莲花盛开,山下的行人,也十分不同,骑马来的,走着来的,都不一样。

    更醒目的是,这幅图画上,留白了好大一片,显得有些空。

    “我这副图,乃是年轻的时候,一位挚友所做,可惜我一直没有相匹配的诗词提上去,你现在是雅士了,给想个好诗出来。”赵先生今日兴致高昂,对温润也就提了要求。

    温润还真的提笔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清凉山赞佛寺》。

    “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

    这首诗本来是清朝江左三大家之一,吴伟业的著作之一,他乃是梅村体的奠基人。

    别说在这里了,就是在后世,那也是一个开山鼻祖一般的人物。

    写好了之后,就放下了笔,拿给赵先生看:“您觉得如何?”

    这首诗很长,但是放在那副画上,肯定会将那空白填满。

    “好诗,好诗!”赵先生非常喜欢,立刻就将画卷要拿下来题诗。

    “不用拿下来,您亲笔提上去吧,学生盖章。”温润直接给拿了一支笔,这种悬腕题字,可是很需要功底的,温润现在教导孩子们练字,大班的那几个,因为年少,字迹并不那么沉稳有力,故而他让几个孩子悬腕,在手腕下绑了个二两的银元宝,系着红丝带,挂在手腕上,再让他们用毛笔在墙上练字,等到他们能用一二斤重的东西,坠着也能好好写字了,那么他们的字,也就能够得上科举考试用的了。

    温润这点小技巧,来自后世的培养。

    “好,好,好!”赵先生是真的高兴啊,提笔就写了,他是先生,读书多年,这手字是真的不错,许攸的字,就是跟赵先生学的呢。

    写完了自己欣赏了半天,觉得不错:“可是有一首诗搭配这幅图了。”

    “先生去过清凉山?”温润看着赵先生怀念的样子,不由得问了出来。

    “去过,去过,年轻的时候,冲劲儿足,特意出门游学三年。”赵先生看着图,突然有些落寞的道:“那个时候,意气风发,与几位友人结伴而行,结果如今只剩我一个了,七八个人,不是病死了,就是累死了,还有郁结于心,活活憋屈死的,也有人进士及第,全家搬迁进京,从此之后,渺无音讯……唯有我一个,考了个举人,再无寸进,就留在书院里,当了教书的夫子,育人的先生。”

    “其实这样也好,不管是生离死别,还是永不相见,都只是人生之中的过客,正所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恨不能相逢。”温润劝解他:“何必独自伤怀。”

    赵先生听了心里舒坦了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