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崩溃,自此神神叨叨,终身再无中式希望。

    所以考前一定要对考试的科目与形式充分了解,并做好完全的准备。

    其考试持续九天,共分三场,每场三天。

    其中三月初九日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

    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

    要是答不完,允许各减一道,但也别指望会有好名次了。

    第二场试论一道,三百字以上。

    判语五条,诰、表、内、科一道。

    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三百字以上。

    未能写者,许减二道。

    很显然,第一场四书五经,是为了测试考生对儒家经典的熟悉及认识程度。

    第二场是为了考察举子判别是非,撰写各种公文行政的能力。

    第三场,是为了考察举子们在古今政事方面的见识。

    这一套考试内容及规定,从明朝的洪武十七年,复开科取士,便一直沿用至今。

    如果考官能严格对待三场的试卷,全面考察生员,无疑选拔出的举人,大都是有文化、有见识、有能力的行政人才。

    为了避免选出徒具文采之徒,本朝的皇帝还将唐宋都十分重视的”试帖诗”取消,明确亏定只靠应用文,不考诗词歌赋。

    但是也有人会想到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而写上去。

    虽然不加分,可也有人孜孜不倦的写。

    朝廷是为了一心求才,重视实用性胜过那些夸夸其谈。

    但可惜的是,在实际阅卷过程中,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会试阅卷是出了名的时间短,任务重,神人也不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

    本朝律法规定,从三月十二头场试毕,便由主考官掣房签分卷,然后各房开始分头阅卷。

    而录取放榜的时间,不得晚于三月底,距开始阅卷时间不过十来日。

    算一算,扣除中间酒席谈笑,真正阅卷时间不过三四日。

    再加上两位主考官并不直接批卷,他们只是为六位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把关,决定取与不取。所以全部的阅卷任务,都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

    这在初期还勉强可以胜任,但是国朝承平日久,这读书人多,考生更多。

    阅卷的工作量,不仅由试卷的数量决定,还需要看试卷的答题量。

    生平均在第一场要答两千两百多字,第二场三千五,第三场三千多字,三场共计近万字。

    四千多万字的阅卷重任,全压在几位同考官身上,且对于这些试卷,他们必须做到字斟句酌,绝对不能像童生试与科考那样,一目十行、走马观花的批完了事。

    因为会试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取中的进士便有资格做官了,比举人更有前途,其重要性便是提到国家兴亡的程度也不为过。

    所以为了保证阅卷质量,在公布录取名单之后,各省还需将取中进士的试卷解送到礼部复查考卷,这个步骤叫做“磨勘”。

    “磨勘”一般由礼部会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贵无聊的官员们,会审阅每一份试卷,检查考官在阅卷过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阅卷是否认真,比如试卷中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等等问题,同考官是否标明了。

    对于同考官阅卷过程中的错漏,一经磨勘查出,都必须进行严厉的处罚。

    按照规定,同考官阅卷过程中,没有通篇”句读”的,会有降一级的处罚,如果同考官”句读”有误,则会罚俸一年。

    情节严重的,还会降几级,罚数年俸。那些同考官本就是些六七品的小官,谁能受得了?

    在“句读”上做文章,来让同考官们好生阅卷,这主意简直变态到极点了。

    因为这时候写文章是不用标点的,同考官阅卷时,必须仔细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